内部类
什么是内部类?
在Java中,可以将一个类的定义放在另外一个类的定义内部,这就是内部类,内部类本身就是类的一个属性,与其他属性定义方式一致
内部类的分类有哪些
内部类可以分为四种:成员内部类、局部内部类、匿名内部类和静态内部类。
静态内部类
定义在类内部的静态类,就是静态内部类
静态内部类可以访问外部类所有的静态变量,而不可访问外部类的非静态变量
静态内部类的创建方式:new 外部类.静态内部类()
成员内部类
定义在类内部,成员位置上的非静态类,就是成员内部类
成员内部类可以访问外部类所有的变量和方法,包括静态和非静态,私有和公有
成员内部类依赖于外部类的实例,它的创建方式为:外部类实例.new 内部类()
局部内部类
定义在方法中的内部类,就是局部内部类
定义在实例方法中的局部类可以访问外部类的所有变量和方法,定义在静态方法中的局部类只能访问外部类的静态变量和方法
局部内部类的创建方式,在对应方法内:new 内部类()
匿名内部类
匿名内部类就是没有名字的内部类,日常开发中使用的比较多。
除了没有名字,匿名内部类还有以下特点:
- 匿名内部类必须继承一个抽象类或者实现一个接口
- 匿名内部类不能定义任何静态成员和静态方法
- 当所在的方法的形参需要被匿名内部类使用时,必须声明为 final
- 匿名内部类不能是抽象的,它必须要实现继承的类或者实现的接口的所有抽象方法
内部类的优点
我们为什么要使用内部类呢?因为它有以下优点:
- 一个内部类对象可以访问创建它的外部类对象的内容,包括私有数据
- 内部类不为同一包的其他类所见,具有很好的封装性
- 内部类有效实现了“多重继承”,优化 java 单继承的缺陷
- 匿名内部类可以很方便的定义回调
内部类有哪些应用场景
-
一些多算法场合
-
解决一些非面向对象的语句块
-
适当使用内部类,使得代码更加灵活和富有扩展性
-
当某个类除了它的外部类,不再被其他的类使用
局部内部类和匿名内部类访问局部变量的时候,为什么变量必须要加上final?
是因为生命周期不一致, 局部变量直接存储在栈中,当方法执行结束后,非 final 的局部变量就被销毁,而局部内部类对局部变量的引用依然存在,如果局部内部类要调用局部变量时,就会出错,加了 final, 可以确保局部内部类使用的变量与外层的局部变量区分开,解决了这个问题
对于一个使用 final 修饰的变量而言,如果定义该final变量时就指定初始值,而且这个初始值可以在编译时就确定下来,那么这个 final 变量将不再是一个变量,系统会将其变成“宏变量”处理,所有出现该变量的地方,系统将直接把它当成对应的值处理
执行“宏替换”的变量
final修饰符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定义“宏变量“,当定义final变量时就为该变量指定了初始值,而且该初始值可以在编译的时候就确定下来,那么这个final变量本质上就是一个”宏变量“,编译器会把程序中所用到该变量的地方直接替换成该变量的值,如果被赋的表达式只是基本的算术运算表达式或字符串连接运算,没有访问普通变量,调用方法,Java 编译器同样会将这种 final 变量当成”宏变量“处理
对于实例变量而言,可以在定义该变量时赋初始值之外,还可以在非静态初始化块、构造器中对它赋初始值,在这三个地方指定初始值的效果基本一样,但对于 final 实例变量而言,只有在定义该变量时指定初始值才会有”宏变量“的效果,在非静态初始化块、构造器中为 final实例变量指定初始值则不会有这种效果
对于普通类变量而言,在定义时指定初始值,在静态初始化块中赋初始值的效果基本一样但对于final类变量而言,只有在定义final类变量时指定初始值,系统才会对该final类变量执行”宏替换“